中国气象局:为低空物流提供每分钟的大风降水数据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索寒雪 2025-02-20 11:27 手机阅读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气象数据与经济社会千行百业休戚相关,其应用场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2025年2月18日,在国家数据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预报司副司长张洪政回答了《中国经营报》记者有关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


“气象数据是公共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早系统性开放共享的公共数据之一。”张洪政说,“气象部门始终是数据共享与价值开发的先行者。”


据了解,中国气象局一直在推进气象数据更加开放共享。


自2001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向全社会先后开放5批12类106种气象数据和产品。张洪政说:“我们累积向全球132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和领域近130万用户提供数据量达12PB,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重大科技研发等相关项目9800余项,支持产生超过8000项科技成果。”


中国气象局在历年科技部科学数据中心评估中名列前茅,并通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共享9类数据,年服务数据量达11TB。目前,中国气象局与多个部委开通了数据传输专线,共享定制化的专项气象数据和产品服务,支撑行业部门实时业务运转,促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在共享气象数据的同时,中国气象局打造了中国气象数据品牌。


张洪政介绍,为推进气象数据更好开发利用,深度赋能防灾减灾、金融、交通等应用场景,提升气象数据应用能力和国产自主水平,我们发布了《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研制指南》,引导全社会共建共享高质量的气象数据。


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局启动了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建设,在上海、广东、广西、贵州等地探索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气象数据应用支撑平台和众创平台,张洪政表示:“我们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共同开发利用气象数据,广泛赋能各行各业。”


张洪政向记者表示:“中国气象局还开展了基于气象身份的权益保护。破解数据无限复制性、任意拆分性、灵活结合性等难题,实时记录数据开发利用各主体权益、各环节行为等全链条信息,有力支撑了多方主体权益保护,助力气象数据有序便捷流通。”


记者了解到,中国气象局已经选定了一些数据开放流通的先期示范场景。


在低空经济方面,“我们关注到因受大风、浓雾、暴雨等天气困扰,飞行安全无法保障、效益难以提高,迫切需要精细化气象数据支撑”。张洪政说:“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示范场景建设,覆盖30余个城市,以及应急救援、物流、文旅等10余个场景,26个地方政府、10余个行业、30家企业、12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目前已取得了初步进展。”


1740018645950219.png


他举例说,深圳市围绕低空物流企业需求,为起降点及航线提供1公里分辨率,分钟级更新的大风、降水等精细化服务,减少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延误或损失,让配送计划更合理、经济。又如,上海基于气象数据决策开展无人机消减雾试验,能见度可从500米快速提升至2公里以上,为降低大雾天气对飞行“窗口期”影响提供了支持。


去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公开印发,全国数据系统把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


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介绍道:“今年全国数据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大力推进数据要素的市场化价值化,让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企业降本增效里,体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体现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推动数据价值化,公共数据要先行一步,真正把公共数据资源供出来、用起来。”


MORE+深度聚焦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