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豹网平台接到一位安徽粉丝求助,表示自己是一名残疾人,想加入圆梦家园驿站助残项目,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我们的牵线下,圆通圆梦家园项目组很快与她取得联系,正在沟通对接相关合适的岗位。“残疾人虽然身体有残缺,但不缺梦想、不缺意志、不缺才华”,圆通董事长喻渭蛟多次表示,积极助残快递企业也有社会责任,要将“圆梦行动”贯彻到底。
近日,因歌手郑智化深圳机场出行事件,有关“残障人士社会设施保障”话题引发热议,在社会整体从结构层面反思“文明与丛林”区分标准之际,一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技助残论坛”在浙江温州举办。
作为持续产业化助残的快递企业,圆通成为“科技助残企业联盟”首批58名企业成员之一。
当一家快递企业将“助残”定位到企业核心战略的高度,那么其所在同业中的表现,势必十分突出。

亿豹网了解到,圆通自2021年启动“圆梦行动”以来,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累计为超过20000名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培训、就业及创业方面的支持。而这超过20000名残疾人背后,是20000个中国家庭。
近期,圆通在上海总部成立“残疾员工权益维护委员会”,为全网残疾员工的权益保障提供平台资源。
回望圆通多年助残之路,“圆梦行动”远非简单的慈善捐助,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战略行动。
董事长亲自挂帅
今年5月份,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期间,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举办。
亿豹网获悉,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是我国给予残疾人事业战线突出贡献者及集体的最高褒奖。
今年的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圆通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快递行业首次获得这一荣誉,董事长喻渭蛟在会上接受表彰。
实际上,圆通2021年启动的助残项目“圆梦行动”,也是由董事长喻渭蛟亲自挂帅。

对于残疾人士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捐款,而是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被看待、融入社会、正常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一份工作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收入来源,更是“被看到”、“受尊重”的重要方式。
然而,现实情况是,残疾人就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受到各种制约,许多残疾人仅能从事灵活就业,工作稳定性差。另一方面,身体条件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是核心障碍之一,许多传统岗位无法适应残疾人的身体状况。
亿豹网认为,快递行业之所以能成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一个典型渠道,是因为它在多个维度上具有天然优势。
首先,快递行业的产业链条长,岗位类型丰富。如圆通向不同残疾类型和等级的员工开放了客服、驿站、分拣、收派、办公等五大类工种。这些岗位可以灵活拆分和适配,例如为行动不便的员工提供可以坐着的“云客服”居家就业岗位,为听障人士设立“无声车间"”。
其次,快递网点遍布城乡社区,这为残疾人士实现了“就近就业”的可能。比如圆通在全国打造的近8000家“圆梦家园”快递驿站,以及福州市打造的“无声驿站”,都是将就业岗位直接嵌入社区的,方便残疾人就业。
而圆通董事长喻渭蛟亲自挂帅,意味着助残项目成为企业的顶级战略之一,可以确保足够的资源、资金投入。
在此前的采访中,喻渭蛟提出,要努力做到“一人就业,全家幸福”,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圆通的助残产业模式才能得到落实、落地。
系统化持续化可复制
实际上,自2021年与中国残联达成战略合作后,圆通就真正把助残就业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推进。
为此,圆通在总部、省区和分公司三级都设置了专门的项目团队,确保政策能够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为了让残疾人员工获得稳定、有尊严的工作体验,圆通围绕招聘、培训、薪酬和绩效等关键环节,建立起一套包含20项规范的标准体系。这意味着从入职到发展,残疾人员工都能获得清晰、公平的制度保障。
这种资源投入和制度保障,是圆通助残项目能够持续发展的根基。
更值得一提的是,圆通还努力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的帮助残疾人士工作、就业。
比如圆通自主开发了适用于残疾人士管理的“驾驶舱”平台和人力资源工作台,这些系统不仅能实时跟进员工状态,还能根据数据优化人岗匹配,让管理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比如针对听障、言障快递员开发“无障碍沟通”功能,可以AI智能外呼,不仅解决了沟通难题,还在2024年双11期间让相关快递员的客户投诉率下降了25.3%。

就在前不久召开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技助残论坛”上,圆通成为“科技助残企业联盟”首批成员之一。而在新一轮的战略合作中,圆通将与浙江省残联设立专项助残基金,重点开展科技助残、“圆梦家园”助残驿站、云客服、就业助残、体育助残以及艺术助残。
近几年来,圆通打造近8000家“圆梦家园”快递助残驿站,通过免费培训、派费倾斜等扶持政策,帮助残障员工创业,实现人生梦想。
亿豹网发现,圆通想做的,是真正构建起一个“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的四化助残体系,让残疾人就业不再是简单的岗位安置,而成为可持续、有支持的职业发展路径。
编织有温度的网络
在诸多“可做可不做”的选项中,圆通将助残上升为一项战略选择。
以湖南省“圆梦家园”为例,截至目前已经为33名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
因车祸致残的肖伟云,之前尝试创业,后来加入圆通,公司安排可以坐着的岗位,负责处理问题件和打印退更单,现在成为圆通速递湖南省区长沙集运中心“自强分拣员”中的关键人物。
46岁的彭华阳,左手伤残,求职受挫,一度靠收废品维生,加入湖南圆通后,培训成为分拣员。最开始因为工作强度大想放弃,但在引入自动化设备后,逐渐适应,四年后晋升为小组长,月薪达6000多元。现在彭华阳带领14名组员,日均处理快递超万件,高峰期可达3万件。

也就是说,残障人士加入圆通并不意味着只能做最基础的一线岗位,通过培训,照样开放晋升通道。
无论是对于肖伟云还是彭华阳,一份工作带来的远不止是收入。在圆通找到工作后,有残障患者不再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负担”,而是感到“我是有用的,不是累赘”,这种从自我否定到价值实现的转变,是具体的个人心态最真实的变化。
亿豹网认为,圆通将许多人眼中的“选择题”,做成了关乎企业价值的“必答题”。对于圆通而言,助残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一方面,圆通在助残领域的探索,为行业乃至社会提供了经验和方向。“圆梦行动”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不止于捐款捐物,快递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和产业优势,将助残深度融入其商业模式,走出“快递+”助残新模式。
另一方面,“圆梦行动”被圆通人称为全网“最有温度”的项目,潜移默化之间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在原本只追求效率、规模的现代快递网络中,圆通试图系统地、有组织地编织进“温度”,现在这张网的温度,已经覆盖全国31省市区,帮助了超过20000名残疾人及其家属。
在“快递”助残模式下,这张网的编织速度还在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