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外贸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速回落,国际物流巨头的“裁员潮”也随之而来。
市场萎缩,“裁员潮”加剧
众所周知,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升级以及全球通胀高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正急剧放缓。
据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在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的大环境下,预计2023年全球增长将从6个月前预测的3%降至1.7%。
而全球经贸发展放缓也直接影响到全球货运市场,航空货运市场萎缩、现货运价一路暴跌......全球货运市场的体量正持续下降。
国际物流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不少国际物流巨头利润下滑,“裁员潮”也接踵而至。
2022年6月份,美国快递巨头联邦快递就开始宣布裁员,并已裁员1.2万人。
2022年11月份,美国货代巨头C.H. Robinson也开始了裁员,据公司首席财务官Mike Zechmeister证实,11月份的裁员人数约为650人。
今年以来,全球物流供应链巨头继续裁员大潮。
货代巨头Flexport一开年就宣布,由于全球贸易放缓,公司将裁员20%,约600-700人。
1月份,C.H.Robinson的临时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业绩。
据该公司发布的业绩报告,其全球货运部门第四季度的总收入同比下降了52.7%,从去年同期的21.4亿美元下降至10.1亿美元;
经调整的毛利润同比下降39%,从3.1亿美元降至1.9亿美元;运营收益下降了80.8%,从1.5亿美元降至2822万美元。
可以看到,该公司的全球货运部门收入明显下降,也正因如此,C.H. Robinson方面暗示将进一步削减劳动力成本,以应对需求放缓和成本上升的影响。
该公司首席财务官Zechmeister证实,2023年将有更多员工被解雇。并表示,预计与2022年相比,2023年的人事支出将同比减少约7%。
2月1日,联邦快递也表示将削减超过10%的管理人员和主管团队,并整合某些团队和职能,以应对业务量减少和成本结构问题。
可以看到,在全球经济放缓和国际货运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各大国际物流巨头都不好过,只能纷纷“断腕”,以期度过这个行业“寒冬”。
挑战与机遇共存
成本上升、需求量增长艰难、国际形势多变,国际物流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那么,除了裁员,国际物流企业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活过这个“寒冬”呢?
事实上,挑战与机遇共存,越是艰难之时,企业越容易破局而出。
关键就在于企业要不断转型调整,打造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一方面,企业要不断调整发展战略,确保供应链模式和渠道的多样化。
市场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行业不断调整的当下,企业更应该不断探索多样化的供应链模式和渠道,以应对更多市场需求。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重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班列不断寻求新突破,进出口所辐射的范围涵盖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运输渠道上,除了航空运输、海运,企业还可以不断加强卡车与中欧班列联动,采用铁路+卡车的货运解决方案来助力门到门跨国运输的无缝衔接。
通过探索多式联运模式,也可以更好地降低运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然,企业也要及时了解每个地区、模式和贸易路线的潜在挑战。
只有洞悉物流市场影响因素和趋势,企业才能更好地调配运输资源帮助托运人更好地实现提前规划。
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数字化转型,不断更新管理手段,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优化运营、提高效率。
随着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数字化变得愈发重要。
通过专业的技术工具可以保持货物跟踪的可视性,帮助解决物流供应链上厂商、第三方物流承运商、经销商各参与方之间的问题。
精准的技术和数据还可以更好地帮助托运人确定各自的经济影响、库存与销售比率等。
利用数字化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发展网络化、数字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提升服务效率。
最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化运营,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前发现潜在风险,以保持业务未来的运营稳定性。
因此,企业要不断加强客服机器人、集装箱全球追踪技术、无人驾驶的AGV和IGV、车辆识别、设备交接单的无纸化、仓库管理数字化等功能的研发与应用,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总而言之,如今国际物流行业复杂多变,在外部环境难以改变的环境下,企业只有不断夯实自身,根据业务目标确定正确的战略,才能更好地应对每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