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园妈妈驿站内,学生们正井然有序地领取快递。一位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取到包裹后满意地说:“下课顺路取件,几乎不用排队,特别方便!”这个约100平方米的空间,自2016年设立以来,日均处理快递超过1500件,已成为连接师生与远方亲人的温馨桥梁,也是校园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圆通的货车准时抵达,工作人员熟练地进行分拣、编号和系统录入。即使在高峰期,货架层层叠叠,依旧秩序井然。
这一切高效服务的背后,离不开圆通总部对校园驿站建设的持续推动与系统性优化。在总部推动下,各地妈妈驿站积极推进空间规划与运营模式升级,科学设置功能分区,如咨询区、寄件区和拆件区,提升师生体验的同时,也与校方建立起更顺畅的合作机制。
智能设备的广泛落地,成为提升取件效率的关键。圆通总部推荐并支持校园驿站入智能灯条系统,学生只需扫码,即可通过声光引导快速找到包裹,平均取件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1分钟以内。同时,自助出库仪的推广实现学生自助扫码签收,有效缓解高峰期排队压力。部分驿站还设置了24小时智能快递柜,弥补非营业时段的服务空白。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区域,圆通正与校方合作试点无人配送车,探索包裹从驿站直达宿舍楼下的便捷服务。
目前,圆通妈妈驿站已进驻全国近千所高校。这些驿站多由大学生自主创业运营,既是快递服务的末梢节点,更是年轻人职业梦想的起点,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快递经济”生态。
除了不断提升基础寄递体验,圆通还积极引导驿站拓展“快递+”多元服务模式。总部提供标准化方案,支持驿站开展代客打包、临时寄存、预约送大件等贴心服务。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协助驿站开发文创产品、推广包装绿色回收机制,并建立“回收积分抵寄件费”制度,提升环保意识和用户参与感。
各地驿站还根据校园特点持续创新,精准响应师生需求。在南京林业大学,新设的妈妈驿站不仅精准服务校内2万多名师生,还带动周边30余家餐饮门店形成“取件+消费”的联动场景;在北京师范大学,驿站创新地在学生宿舍安放专用快递服务箱,方便学生自主投递;湖南吉首大学北门店妈妈驿站将营业时间调整为早9点至晚9点,完全贴合学生作息;沧州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妈妈驿站则在提供寄递服务的基础上,新增鞋服洗护等便民项目。
随着新学年的到来,各个驿站再次迎来忙碌周期。工作人员注意到,不少学生提前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寄到驿站,眼下正迎来新学期的第一波取件高峰。
圆通终端业务负责人表示,圆通将继续深化校园驿站建设,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师生的寄递体验,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创业与实践机会,让妈妈驿站真正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