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如火如荼,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外贸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商务部等部门要求物流企业配合内外贸一体化,例如简化通关流程、优化仓储布局等,推动外贸商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渠道进入国内市场。
政策东风之下,市场也迅速响应。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纷纷宣布超千亿专项采购计划,申通、运满满等快递物流平台推出极速通道和物流补贴,形成“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模式,为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强大支撑。
如今,电商快递企业掀起了一股外贸转内销的扶持浪潮,一场千亿资金入场、供应链重构下的“内销突围战””正式开幕。
千亿资金入场
京东率先行动,推出2000亿元专项采购计划。凭借其自营模式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安排专业采销队伍驻点办公,直接采购外贸企业的优质产品,并开设外贸优品专区,通过流量倾斜、全渠道营销支持,加快产品的销售速度。
亿豹网发现,拼多多紧随其后,启动“千亿扶持”计划,重点聚焦中小商家的降本增效。通过加大对跨境中小商家的补贴力度,帮助他们应对风险,稳定生产,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申通则是充分发挥32年深耕国内市场的快递网络优势,于4月12日迅速创新推出“极速通道”专项服务,多措并举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其中包括“寄递服务”,“极速响应”机制,为新入驻电商平台的外贸企业提供专属客服和快速接入服务,以及“产销对接”平台,整合资源促进供需匹配,更为直接的是,申通开放了超过30万员工内购渠道,助力外贸产品销售。
另一家物流平台运满满,则宣布投入2亿元外贸企业国内物流专项扶持计划,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外贸依存度最高的20个城市所在地的企业,推出国内物流运输专项权益。
新零售平台盒马为外贸企业开放了24小时绿色入驻通道,简化入驻流程,缩短审核周期,促进外贸商品快速上架;抖音电商推出“零门槛开店”策略,进一步降低外贸企业的入驻门槛,助力品牌曝光......
在商言商,虽说无利不起早,但在一场关乎“国运”的大局下,电商物流企业还是选择担起社会责任,正式掀起外贸转内销扶持浪潮。
供应链重构契机
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出口美国商品3.7万亿元,国内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1万亿元,也就是说,即使只有1万亿元出口商品转向国内网上零售,也能带动网上零售额增长7.6%。
目前,一些市场反馈已经初见成效,在东方甄选、交个朋友等直播间中,外贸商品6小时销量破4万件,验证内销市场潜力的同时,也为快递物流企业提供了增量业务。
来自国家邮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11日,国内快递业务量已突破500亿件。
亿豹网认为,电商快递企业之所以表态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是为了抓住重塑电商物流供应链的契机。
以京东、拼多多千亿级别采购扶持计划为例,外贸商品转内销必将带来物流需求的暴增,快递企业需要抓住机会,承接消化这些订单。
与此同时,外贸企业订单波动,则会倒逼快递物流企业降低对美国方向跨境物流的依赖,分散国际风险,深度拓展其他与国内市场。
比如针对外贸企业的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像是家电家居品类,如何与国内快递的仓配网络结合,优化供应链效率,补足国内供应链短板等等。
过去,快递物流企业一直是产业链条中的“运输工具”,只是作为“配套服务”的一环,但是或许,通过参与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物流可能越来越占据产业生态核心地位,成为“供应链整合者”。
申通搭建的“产销对接平台”,就是试图整合生产端与消费端资源,通过增值服务,如供应链匹配,来改善和提升自身收入结构。
另外,即时配送也不想错过时机,相当于通过外贸转内销来获得一个实时“练兵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品质。如顺丰同城与永辉超市、联华超市等密切合作,保障外贸商品“线上下单,平均一小时急送全城”。
破局内销突围战
硬币的另一面,是2025年快递价格战依旧。在外贸商品议价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或加剧价格战。即便有先行者推出专项补贴,以及各地政府对内外贸一体化的支持,其长期可持续性也值得思量。
亿豹网认为,想要规避价格战,只能尝试开发外贸专属服务,定制化物流产品,比如针对高附加值商品,像是生鲜外贸品类,设计保价、温控运输方案,或为大件家居提供“送装一体”服务。
因此,这场出口转内销的浪潮,各大企业始终面临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的平衡难题。
比如,外贸企业服务标准就可能面临冲突,毕竟其习惯国际物流标准,如出口包装、报关流程,转内销后需适应国内末端配送、逆向物流等需求,增加操作复杂度,那么就需要快递企业培训专属客服,来应对差异化需求,无形中增加人力与时间成本。
此外,不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快递企业,都需要准备的预案是,目前国际关税战未见终局,一但外贸回流,如何从“应急”转向“常态”,也需考量。
总体而言,外贸转内销对快递企业来说,既是业务扩容的机遇,亦是供应链升级转型的考验。短期来看,需要用更灵活服务来对冲价格竞争,长期来看,则还是需要通过技术投入与生态合作构建护城河。
只有将政策东风转化为差异化能力,才能在浪潮来临时不至于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