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无人配送车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30年,无人驾驶物流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634亿元,是2025年的5.4倍。2025年的猛增,不是偶然。成本下降、技术成熟、政策支持和完善的供应链网络,为无人配送车的规模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本断崖式下降推动了商业化进程,无人配送车的价格从2018年的20万元一路下降至2025年的最低2万元左右。政策红利也正在持续释放,截至2025年6月,全国超100个城市开放无人物流车路权试点(如北京、深圳、济南等),支持无人物流配送车辆规模化上路;交通运输部《“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已完成征求意见并即将出台,预计会重点支持自动驾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场景应用也在不断突破。在社区、园区等封闭场景,无人配送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深圳已推动16条跨区干线保持常态化运行,阳泉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地级市,其无人配送车每日可完成超万件快递的网点至驿站运输。这些进展标志着无人配送车正从封闭场景的“舒适区”迈向更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
作为全国无人配送车的头部规模落地城市,截至2025年8月底,深圳的功能型无人车上路总量已经突破800台,其中无人物流小车超过了400台。那么随着无人配送车规模落地的加速,对于具体的使用者来说,无人配送车到底好不好用呢?
实际应用表现:效率与稳定的平衡
传统人工配送从备货到出发需30分钟以上,引入无人车后,依托“快递员提前备货、无人车送完即回、到即装货发车”的高效模式,将该环节压缩至10分钟以内,订单周转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电车资源走访了深圳几个使用无人配送车的快递网点,目前快递网点的无人配送车基本上配备1-2辆。某中通网点的无人配送车体积与传统微面车相当,单次可承载500-600件货物,每日早晚各出车一次,覆盖该网点附近的20多个社区。最重要的是,该车自投入使用以来,即便在雨天等复杂环境中也可以正常运行,从未出现故障。
应对业务波动的弹性能力成为无人配送车的另一大优势。某顺丰网点只在促销高峰期将无人车作为运力补充使用,其根据订单的波动灵活调整,在订单并不多的情况下不使用,当网点的快递员忙不过来的时候则使用无人配送车,可以有效缓解如电商大促、节假日期间的用工荒难题,某快递网点的快递员讲到,”所以也不怎么担心无人配送车会取代我们,目前来说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是个好帮手,对我们来说,效率更高了。“
不难看出,对物流运输端而言,无人配送车的落地不仅有效缓解了峰值运力压力,更从周转时效、资源利用率、人力协作等多维度,推动配送体系效率的系统性提升。
从落地到普及:如何从理想迈向现实?
这几个小网点是无人配送车运营的缩影。无人车在固定线路上长期运营的经济效益可观。更重要的是,当无人车接管重复、高强度的固定路线运输后,快递员得以转向更复杂的上门件派送和客户交互服务,这种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大幅提升了整体服务价值。
电车资源了解到,除了头部物流企业外,中小型物流企业也在积极拥抱无人配送车,部分无人配送车经销商还面临客户排队等车的情况。
然而,尽管目前无人配送车目前仅是对接网点和快递站的接驳作用,但是用户的期待远不止于此。要大规模推广,不能仅限于园区等封闭场景,更大更广的上路才是无人配送车规模化的重头戏。
好用到常用仍需要跨越多重的壁垒。
一方面,公众接受度仍是挑战。不少人担忧无人车可能带来失业、交通拥堵及安全隐患,社交媒体上亦常出现无人车卡顿、碰撞的案例,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疑虑。另一方面,服务能力存在断层。当前无人车仍难以胜任送货上门等个性化需求,与用户期待的最后100米服务体验仍有差距,这成为其推广路上的一大短板。
结语
不止末端配送,无人配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物流的各个层级,从矿区和港口的自动驾驶重卡,到城配的无人轻卡,再到社区街角的无人配送小车,它们在不同场景中验证着效率与成本的下降空间,展现出规模化应用的巨大潜力。
然而,规模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从好用到常用,无人配送车的价值在于送达,而不是无人,本质需要适配用户的真实需求,要落在“是否更快、更稳、更贴心”这一根本问题上,才能走向民生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