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一名大学生网购了一卷标注为“100只装”的垃圾袋,收到货后逐一清点发现仅有38只,与宣传数量相差62%。
她表示,她每次网购的都是标注100只的垃圾袋,但很快就用完了。这次她和舍友购买了600只垃圾袋,到手感觉分量不对劲,于是逐一清点,发现实际数量远低于宣传数量,标注100只,实际只有38只。事后联系商家,仅获得部分退款。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数量缩水”在网上销售的日用小商品中不是个案。记者随机选取10家电商平台销量靠前的垃圾袋,发现标注“100只装”的产品价格从6.9元至19.9元不等,部分商品评论区充斥着关于“数量不足”“数量虚高”的投诉。
不仅是垃圾袋,其他网购的日用小商品也在存在“缺斤短两”的情况:网友李先生网购的一次性手套,实际数量比商品标注少了一半;浙江台州一消费者购买了500根棉签,实际上只有412根;标注100抽的纸巾,只有76张等等。似乎此类“数量缩水”现象,在电商平台的日用品领域已成行业潜规则。
根据统计,2024年全国消费者协会受理的投诉中,因计量问题导致的投诉占全部商品类投诉的0.84%,相较前一年有所上涨。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在商品包装的显著位置正确、清晰地标注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计数定量包装商品短缺个数不能超过标注数量的1%。
上述日用小商品的生产或销售者的行为已经明显违反了相关规定,并且权责明确,为何这类现象没有消失、投诉不降反升?
“一卷垃圾袋、一盒棉签可能就几块钱,我要想证明它量少,得花大量的时间。有那时间和精力,我干点什么不好,为什么要跟这几块钱纠缠?大不了下次不在这家买了。”一位被“缺斤短两”的消费者说。事实上,正是因为该类日用小商品的维权成本相对于商品价格来说更高,让很多消费者都自认倒霉。
调查中,北青报记者发现,也有消费者坚持“较真儿”,找商家维权,但很多商家只是退差价或部分退款,也有商家认为这些消费者想要“薅羊毛”,拒绝退款。
还有商家以“发错规格”“机器设定误差”等理由推脱责任。有消费者购买6卷垃圾袋,标注每卷100只,实际清点发现每卷仅53到56只。沟通中,该店客服反而质疑消费者清点的数字,因为“机器设定为55只”。这种回复也反映出,部分商家是故意“缺斤短两”。
多位市场分析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日用小商品单价低,大多只有几块钱,但是一份的数量却比较多,在这个基础上,少个百分之二三十,商家觉得绝大部分消费者不会察觉。
记者调查发现,价格低是这类网售小商品的关键优势,一些商家既想打赢价格战,又要有利润空间,往往会采用标注虚假商品数量等方式。有消保人士认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各方一起努力。
一方面,消费者在选购时,不要一味求低价。另一方面,如果遇到缺斤短两的情况,还是要积极维权。
有律师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家如果缺斤短两严重,也符合法律中对欺诈的认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平台也需要加大监管。有学者建议,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商家入驻审核机制,对频繁出现商品重量、数量不符等问题的商家,限制入驻或者采取惩罚措施,同时,应定期对平台上销售的商品进行抽检。
此外,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明确电商平台销售商品的计量、包装等规范,以及采取行政处罚措施,提高屡教不改商家的违法违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