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增长为何那么猛?商家对低价颇有怨言为何还愿意扎根拼多多?

来源:调皮电商 2024-06-11 13:39

商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价值评判不能只看利润。


最近,看到拼多多发布的618战报,自5月19日一周内,百亿补贴商家数量同比增长九成以上,手机类目销售总量达到300万台,其中1家头部手机品牌销售额接近50亿元;家电品牌产品销量同比涨幅超80%;个护家清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速超过110%;宠物品类销售额同比增超200%;白酒品类销售额同比增超100%;床上用品销售额同比增超120%;男装品类销售额同比增超110%。


结合前段时间发布的今年一季度“炸裂”财报,我们看到,拼多多的高速增长仍在持续,甚至部分行业下滑的类目,他们还能翻倍增长。


很多人就会疑惑,都说现在消费仍是复苏期,拼多多的增长为什么一直那么猛?拼多多增长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商家对低价颇有怨言,但为什么还愿意扎根拼多多?


1718085473645128.png


这些问题可以从价格、差价、客单价等经营者角度来分析:


从平台策略来看

不能用价格战来看待百亿补贴


国内电商的营销IP中,除了双十一、618,应该就是百亿补贴了,而且现在几乎所有平台都在学习百亿补贴,但很多平台会把百亿补贴当做促销手段或者公关手段,是为了打价格战建立低价心智,但在调皮电商看来,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有些不一样,它不是一个促销策略,而是相当于在平台上做业态细分。


什么叫业态细分呢?


从传统零售角度来看,业态代表着户分层和场景匹配,购物中心、百货、商超、便利店、折扣店、夫妻店等都是不同的业态对应这不同的用户和不同的需求。


电商开放型平台一般走的都是大而全的路线,一开始区分了开放式淘宝和自营式京东,后来有了社交型拼多多,再后来是内容性抖音快手小红书。


但是消费是分层的,需求也是分层的,不可能用一种模式服务所有客户,平台们长期面临的最大课题其实不是GMV和用户增长,而是如何分层经营好自己的用户和需求:

如果能满足各种用户的各种需求,平台的增长就是内生式增长,否则醉心于GMV,就只能通过疯狂的广告和促销推动外延式增长。


拼多多是如何解题的呢?


在我来看,拼多多是用百亿补贴做成山姆、Costco、胖东来一样的中高端商超和百货业态,精选品质型商品,给予价格补贴,把正品的正价打下来,吸引中高端消费者,同时也区别其他类型的商家,从而形成拼多多百亿补贴“真香”的消费定位,这跟其他百亿补贴的促销式打法看起来一样实则完全不一样。


拼多多上,还有上千个产业带和上千个农特产产区的商品,这也是拼多多最先挖掘的增量商家,他们的价值是像优衣库和MUJI無印良品一样做中产平替,到了消费4.0时代,品牌祛魅,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追求大于对LOGO的追求,拼多多用新供给解决这类需求,当然这些供给对下沉市场的用户也更加友好,让数亿下沉用户成了电商老客。


拼多多上还有很多品牌折扣供给,是大牌的库存商品或者临期商品,对应了折扣店模式,像日本的唐吉坷德,唯一一个连续34年盈利的日本上市公司;美国最大的尾货零售商TJX,年销售额超过3500亿,更不用说遍布全球各地的奥特莱斯,折扣业态是商业生态的核心一环,更是消费者的刚需,拼多多上很多大牌商品为什么那么便宜?就是承载了大牌折扣的线上化,满足用户的刚需。


还有其他鱼龙混杂的商家,类似于各地的批发市场。


所以,拼多多不会像其他平台一样,只主打一种心智,而是通过分层分场景业态打造低价好物丰富供给,又能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这是他们能持续增长,并且能覆盖五环内外消费者的根源。


这种细分业态的策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对品牌成长的助力特别明显:


以农产品为例,拼多多有一个百亿农研的高质量发展项目,专门扶持农特产品牌化。今年5月份,拼多多跟中国农业大学在陕西佛坪县做了一个山茱萸科学小院,以帮助这个山茱萸肉产量全国第二的产业带提升品质和精加工产品。


类似这样,让百万农产品商家做成农特品牌,形成新的品牌供应链,通过百亿补贴和0佣金政策,建立价格优势,进入中高端消费者的餐桌上,摆脱了农产品只有地方特产,没有知名品牌的长期困局。


从商家策略来看

不能从差价来计算赚钱


平台与商家是相互成就的,平台策略带动商家增长,反过来商家又通过高效经营也推动平台增长。


但若是问商家是不是在每一个平台都要赚钱才会去做,就很难有统一答案,因为商业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赚钱不赚钱这种事,从来都不是只计算差价这么简单。


国内有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唯品会六大电商平台,还有小红书、得物、视频号等新秀,更有微信这种私域阵地,商家在每个平台上的经营,都有不同的诉求,不能只算小账,要算大账。


有的是为了拉新,有的是为了复购,从而维持企业的经营规模,因为一旦规模优势没有了,各种供应链和渠道资源就失去了,再起势那就难上加难了。


2023年双十一期间,拼多多百亿补贴的用户规模突破6.2亿,一线城市用户订单量同比上涨113%,四五线城市下单金额同比上涨167%;总用户量超过9亿,有其他平台难以覆盖的用户,是一个拉新的绝佳场地,商家要用好这个平台,就要算好大账。


还有的是为了更健康的资金流,企业经营,难免会遇到库存,很多人都不知道,越是知名品牌,越是给经销商压货,到了某个时间点卖不掉就会砸手里,或者到了进货时间,老板没钱进货就会被品牌厂家收回优惠政策甚至威胁收回代理权,这时候渠道商怎么办?只能赶紧用成本价清货回笼资金,大部分商品的加价率都是好几倍,当商家用成本价清库存的时候,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而拼多多也就成了黄金清货渠道,因为用户体量大,只要低价平台就给流量,还不用复杂的运营,想投流也特别简单,别的平台给商家这种机会吗?某著名牛奶品牌的湖南省级经销商,一年在拼多多上销量几个亿,所以,为什么很多大牌在拼多多上卖那么好销量那么大?知道最根本的原因了吧?


还有的商家,是为了覆盖下沉市场,尤其是知名品牌,在一二线市场打的热火朝天,但是下沉市场用户根本不知道这个牌子,或者就算知道也觉得不划算,通过拼多多定制,做一些更具有性价比的专供品,用好品牌势能就能很好的覆盖下沉市场,同时还能形成对竞品的防御,否则一旦竞品先覆盖了这些市场,你再进去,付出的代价就更多。


所以商家赚钱这件事,是需要多角度衡量的,不能只看每一单的利润率,也不能片面认为商家的商品都是低价,有些品牌的新商品,拼多多与其他平台的价格相差不大,只是对拼多多的售后有信心,所以选择拼多多;还有些大品牌的折扣品或者定制品,有价格优势,但都是在企业整体的战略下安排和部署的,只谈论局部会陷入盲人摸象。


从消费行为来看

不能用客单价来评判消费力


很多人通过客单价来评判一个平台用户的消费力,这是很片面的。


因为消费者在拼多多的下单习惯是一次购买多件,作为一名电商研究者,我经常在各个平台购物,我发现每次进入拼多多本来只想买某一个东西,但出来的时候,发现下了五六单,而且每个都是需要的。


对平台来说,这样做的优势是吸引一个消费者的成本可以摊薄,从而带来更高的经营效率,带动平台业绩不断增长。


用户购买了多件商品,但分次下单,导致客单价都不高,但下了多单的消费者,与平台互动的机会也就增多了,物流信息通知,查询订单状态,每一次查询,平台就有机会推荐更多商品,所以很多人说,在拼多多购物会上瘾,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拼多多能做到这一点呢?这需要产品深度和技术研发,比如说消费者只是想买一个厨房纸巾,但却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拼多多的其他厨房用品又多又便宜,不知不觉把厨房用品来了一次集体更新换代,比如储物架、削皮刀、储米罐、洗洁精、丝瓜纤维洗碗布等,消费者会感叹,原来厨房用品竟然有这么多,感觉自己太落后了。


这种基于场景需求的产品深度来源于平台有超级丰富的产品供给,并且能够通过算法、理念和价格优势传递出来,否则,就算有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库和商家资源,若商家不投广告就不给消费者展现也是不行的;展现出来了,但是价格没有优势,还是不行。


关键是,拼多多这种深挖产品的能力是在创造增量,挖掘了消费者不知道的需求,而这种创造增量的实力,又为商家经营提供了更高的增长空间。


从行业和大环境来看

增长仍然有结构性机会


前面三点说了拼多多内生式增长的能力,并不是说外延式增长不重要,从大环境来看,消费转型带来的结构性机会,被拼多多抓到了:


一个是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以前收入高,有预期,购物是大批量集中采购;现在收入变少之后,除了价格更敏感,也不再集中式购买,而是分散型购买,多买败家,小买怡情,有了收入或者发了工资,通过小件消费满足刚需和尝鲜解压式消费,拼多多的单件下单模式,符合这种消费趋势,而集中购物车下单模式,则成了逆潮流。


二是消费分化越来越明显,高端消费者需求不减,中低端消费者更加在意性价比,导致炫耀性消费的服装、美妆出现了负增长,但食品、手机数码等仍在稳增,拼多多在消费分化方面,因为有用户和需求分层,也处在有利生态位。


不过,从整个行业来看,其实大部分电商平台都在增长,抖音的增速虽然放缓但仍然超过50%,快手也在30%左右,其他平台增长也比较稳,只是拼多多增长更快。


另外,拼多多的经营效率也更高一些,对比其他互联网公司,拼多多人效是行业平均的几倍,这也是增速快的核心原因之一。


总结


整体来看,拼多多的增长,既有内在经营能力的提升,打好了内生式增长的基础;又抓住了外部因素的变化,顺势推动了外延式增长,商家在拼多多的策略也多种多样,价值评判体系,也需要更加立体更具全局视角。


十几年前,大家都说90%的商家在某平台不赚钱,但是现在又说,好怀念十几年前,那时候在某平台简直是躺赚。商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商家要在各种博弈中找到生意的机会,需要独特的视角和定力,构筑差异化优势,不要被噪音干扰自己的经营思路。


MORE+深度聚焦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