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优速宣布上海优速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继百世、顺丰、德邦后,又一快递快运企业单独成立的科技公司。
优速为什么选择在此时成立一家科技公司?科技能为优速大包裹战略带来什么改变?这家科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诸多关于优速科技的问题,《运联传媒》采访了优速高级副总裁王元,请他一一解答。
用科技引领「大包裹」业务发展
「成立科技公司,其实我们筹划已久。」王元对《运联传媒》说道。他表示,去年7月18日,优速制定了「全·新·优速+」战略,用科技引领成本优先的大包裹解决方案。自此,优速开始了以「科技」为主的转型之路,战略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向科技投入倾斜。
战略制定后,优速科技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项目,致力于用更好的手段去辅助快递员收派件,辅助转运中心的场内管理,做好车辆调度。王元认为,到今年上半年,优速的科技氛围已经形成了。为了能够让优速科技可以更开放、更独立地发展,公司决定成立科技公司,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成立一家独立的科技公司,对优速的发展有怎样的特殊意义?王元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第一,可以更方便地通过科技手段推动大包裹业务的发展,进一步凸显科技对物流的助力。王元认为这将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优速全网都会意识到,公司总部将会坚定不移地执行「用科技引领成本优先的大包裹解决方案」。
第二,可以更好地开展跨行业合作,尤其是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第三,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优速科技成立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为大包裹战略助推,王元对《运联传媒》表示其发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助力优速的全面数字化运营。「未来的大包裹运营,不再是传统的靠感觉、靠人、靠梯队,而是通过信息系统和大数据来辅助管理者进行更为精准、高效、智能的数字化公司。所以,我们在持续升级各种系统。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基础工作,包括我们对整个快递物流的人、货、车、场的一系列的管理升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去年下半年优速成立了大数据中心,在组织架构上设置为一级中心。
第二,作为「全·新·优速+」战略落地的一个载体。今年1月1日的优速年会上,优速宣布正式启动「全·新·优速+」战略,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客户体验、提升服务品质四个方面,助力优速「大包裹」的发展。
第三,打造一个数据化操作的底盘。「未来不管是导入机器人也好,无人车也好,以及更多的黑科技也好,优速已经具备了这些技术落地的场景。」
把非标件做出标准化
从两年前的蓝海到现在的红海,大包裹市场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参与者,除优速外,德邦、安能、壹米滴答等都先后发布了此类产品。然而,虽参与者众多,但大包裹市场却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原因就在于「大包裹」快递「非标」的特点。
如何把非标件做到标准化,是以上几家公司面临的共同难题。优速大包裹,怎么做到标准化?
王元认为,首先从产品经营上来说,要对所有的大包裹产品进行分类。比如优速现在的拳手产品「330限时达」,即单件货物的重量在3-30公斤范围内的承诺时效产品。8月1日优速宣布用「一票多件」的方式,将「330大包裹」升级为单票500公斤,其中的「一票多件」中的每件,也还是要满足重量在3-30公斤范围内的条件。
优速大包裹分拣,采用的是分离式操作。在内部操作中,小件、核心大包裹产品、大件、异型件和超大件,采用分离操作区域和分离操作工具来实现操作上的标准化。
在收件前端,优速投入了动态称、计泡一体机等设备,要上分拣线还是通过叉车分拣,在打印电子标签时已经进行了区分。
因为「非标」,所以大包裹快递的破损率相对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元对《运联传媒》说道:「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图像识别的技术,对抛货、货物掉落等行为进行识别,通过管理的手段去减少这样的行为。」除此之外,优速会通过巴枪等工具随时上报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包装破损问题,一是可以明确权责,二是可以随时对破损包装进行弥补。
在王元看来,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后,一个快递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首先,随时定位包裹位置,并随时可进行干预。如果客户取消发件,能够快速识别并对包裹进行拦截;如果客户想要更改地址,能够在最近的一个环节发生改变。
其次,优速大包裹定位于「做性价比最高的快递」,这就要求整体运作的效率是最高的,能够对快递传送的每一个环节精准把控,这样才可以确认每一个环节都是按要求执行,按照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方式送到客户的手中。
最后,做到对每一个环节精准把控后,就可以对每一个流程参与者进行权责区分。王元表示,优速内部管理,希望用「以奖代罚、管服结合」代替「以罚代管」,用科技的手段做到管理的标准化。
科技,衍生更多模式创新
除了通过科技手段对现有业务升级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外,优速成立科技公司的另一目的,是借助科技的手段衍生更多模式创新。
从优速主营业务上来说,传统的快递服务是单一的,但客户的需求是多样的。王元举了一个例子:像大米、宠物用品等这类快件的客户,基本上属于快递价格敏感型;像模具、工业样品等这类的客户,属于快递价值敏感型。
如果无法做到对每一件商品、每一个环节的精准把控,就没有办法实现客户多样性需求。因此,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就需要从模式上进行创新。比如将「330大包裹」升级到单票500公斤。
而「一票多件」业务的开通,同样借助了科技的力量。「『一票多件』怎么服务好?首先要做到多件同时到达,用我们内部的专业术语叫『解决分批配载』的问题。」王元说道。在「一票多件」包裹收货打印电子面单时,会注明这是「一票多件」,如果在分拣运输派送环节中,多件分散遗失,会随时上报给操作员,及时调节路由,做到多件同时到达。
除快递业务外,优速也在借助科技发展更多的商业模式。7月30日,优速宣布与际链达成合作。王元向《运联传媒》透露,双方除了在智能园区的合作外,也会在云仓方面进行合作。
优拼货的,即支线运力共享业务,是优速年会时发布的「全·新·优速+」战略的子项目,也是今年优速大力推行的产品。通过平台的智能算法,做到网点之间每天的运力和货量的匹配,实时调度支线车辆。有车的网点可以把车共享出来,有货的网点可以在APP上填报运输需求,不需要养车。
王元表示,优速在上海的主要网点已经实现了支线共享,此后又在周边几个重要的城市进行推广。
除了优拼货的外,「全·新·优速+」战略的子项目还包括电子面单、智能客服、无现金化等。电子面单项目在1月开始立项,3月份试点,5月1号开始全国推广,目前推广应用范围已经达到90%以上。
王元介绍道,优速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会先组成一个推广试点团队,团队包括总部、科技团队、省区、网点的代表。在试点过程中,解决推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问题。
用互联网思维管理人才团队
王元是IBM出身,他深知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在落实科技战略之前,优速制定一个三年规划。「我们首先要确保我们明白到底要做什么,往哪个方向去发展。」
基于这个规划,优速确定自身的IT战略,做IT投资,组建IT团队,然后再制定IT支撑的流程。
过去的一年,是优速科技战略落地的一年,也是优速科技团队迅速壮大的一年,从去年上半年的80多人,壮大到如今300人左右。不过王元表示,今后优速科技团队在人数规模上将不会有大的扩张。
王元对于科技团队的要求是「精」。他认为,很多项目可以通过合作外包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对核心产品的控制力。现在的优速科技团队,更多的是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来淘汰更新。这项管理工作,今年上半年也一直在进行。
同时,王元也重视激发团队的创新能力,鼓励跨界人才。王元把优速科技团队的架构描述成「橄榄形」,即中层管理要强,顶层扁平。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改革都来源于细节,如果通道不通畅,就没有改革的依据。绩效考核也是更多地用互联网公司的方式,做绩效牵引,并且采用阿米巴小组的形式,按项目来考核。
优速科技团队对于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也设置了不同的晋升和考核奖励标准。
优速董事长余联兵在今年5月6日的《运联峰会》上说道:「去年我们在科技方面投入1亿多,今年投入了2亿,明年可能还会在科技方面加码,我们希望用3年的时间让优速成长为一家『披着物流外衣』的高科技公司。」
3个月后,优速科技公司应运而生。由此可以看出,优速的脚步正在加快。